同行们经常感叹,独家新闻的时代已经远去。如同企业间的市场竞争一样,当下新闻竞争进入了资源比拼时代,深度报道更是如此。采访的成功与否越来越取决于媒体及记者所拥有或者依赖的新闻资源,尤其是人脉资源。
资源优势是竞争利器
作为跑口记者,只要平时采访足够深入,“战”时就可能把资源优势化为新闻竞争利器。
重大新闻事件历来是媒体新闻竞争的关键。跑口记者一旦遇上此类事件,进行深度报道就具备天然的优势。
2013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最重大的热点事件莫过于国务院大部制改革方案出台。铁道部并入交通运输部,迅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组建大交通运输部的大部制改革复杂,涉及面广泛,历时漫长,最近10年几乎年年都是两会焦点新闻,那么深度报道如何能出彩?接领了大部制改革报道任务的笔者与两会报道组达成共识:把它变成一个大故事,采访与这场改革有直接关系的两会委员代表。通过他们个人命运的变化描述改革曲折而漫长的过程,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反映改革的重大性和复杂性,通过他们的切身体会分析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由此策划的深度报道《一项等了25年的改革》分别采访了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交通运输部原部长李盛霖,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徐祖远,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高宏峰,时任铁道部部长盛光祖,国家民航局副局长李军等部委领导;同时,还采访了会上有关的基层代表、委员,会外有关改革历程见证并参与的利益相关者。
其实,在两会刚开始时,由于国务院大部制改革方案没有最终敲定等原因,这些部委领导集体自我“封口”。但如果等大部制改革方案出台后再进行采访,黄花菜都凉了,深度报道更难及时刊发。
笔者多年积累的采访资源发挥了巨大作用:《一项等了25年的改革》选取高宏峰作为采访对象,作为上一次大部制改革民航局并入交通运输部的微观个体,他对上一次改革的成效、改革对行业及个人影响的体会具有代表性、故事性,符合深度报道的采访要求;作为跑口记者,笔者与其有着较为愉快的合作关系。文中还采访了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副局长解曼莹,笔者这些年通过稿件采写与其建立了深厚友谊,她的热心引荐使笔者提前采访,并获得了鲜活的素材。
尽管是同题同源新闻,由于采访对象的及时落实,常年积累的选题素材,加之精准巧妙的提问,这次大改革背后的故事,使我获得了其他媒体记者不可获知的独家新闻源。
人脉积累没有捷径
这是双重意义的积累,一是选题来源,二是与选题相关的人脉。这种积累没有捷径,只能靠日积月累。
记者每年在全国各地采访,总会遇到各类人士,获得各种信息,只要记者有心,留存他们的联系方式,说不定未来就能为自己的采访提供支持。
采写墨脱公路无疑是一次漫长的精神之旅。作为交通运输领域的跑口记者,笔者跟踪这一选题长达两年半时间,只要是与这项工程相关的人,平时就有意识地接触,文中的许多线索和细节都来自经年累月的积累。
2013年10月30日,全长117.278公里的墨脱公路通车。这是交通运输部的一项重大工程,重大性堪比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当时赶往西藏参与报道的媒体多达200余家。这次报道注定不可能是独家的,要想出彩,就必须在采访深度和采访广度两个维度上下功夫,以寻求第二落点。
2013年10月,听说这一工程即将竣工,笔者就提前拟好采访提纲交给部委新闻办,并从多年来积累的新闻素材中选出几个作为重要细节进行新闻源印证。之后在参加交通运输部关于墨脱公路纪录片启动仪式时,笔者特别委托跟摄制组拍摄的记者帮忙搜集一些当地居民与这条公路之间的故事。
其实,早在2011年3月,墨脱公路遭遇30年一遇的雪崩后,笔者就曾与交通运输部的有关领导做过一次聊天式的采访。文中有关武警战士修路写好遗书、嘎隆拉隧道难题久攻不下、一公里倒下一名筑路工人的细节都源于那次聊天。
新闻发现的过程也是检验记者新闻敏感的过程,新闻敏感是记者敏锐地发现、捕捉新闻的意识与能力,有敏感才有发现。同样参加一个新闻发布会,同样拿到一个通稿,但第二天见诸报端后就成色不一。“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正如《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对这句话的理解:战士要有“每战必胜”的信念,记者要有“每采必得”的思想。
本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